《作者:盧秉宏》
書名:布里吉村 閱讀日期:2014/11/15
作者:林瑋
書本類別:兒童故事類
出版社:康軒文教事業 閱讀指數:★★★★★★★★
一、
掌握要意
1. 主要角色:
小杰‑‑‑住在和平里,是老松的兒子,在學校是自然小老師。
阿靜‑‑‑住在忠孝里,是老陳的孫女,小時候,父母就死亡了,所以是由外公撫養長大。
老松‑‑‑是和平里的里長,個性熱忱,很關心周邊的事物,例如:公園的植物等等。
更是關心和平里的居民。
老陳‑‑‑是忠孝里的里長,個性也很熱忱,為民眾爭取運動場,而跟老松吵了一架,
這也是這兩個社區不和諧的原因。
阿忠老師‑‑‑很熱愛電腦,是來代替小杰和阿靜的老師,也是解決這兩個社區不和諧的
關鍵人物。
2. 內容大意:
小杰住在和平里,阿靜住在忠孝里,而他們因為兩個社區意見不合,忠孝里想要把池塘挖掉蓋成運動場,和平里想要把池塘留著,所以他們就分成兩派。幾天後,他們的老師因為要生小孩了,所以請了阿忠老師來代課,阿忠老師有時會給他們玩知識性的遊戲,在這些遊戲中讓他們忘掉了吵架的事。而有一天老陳騎腳踏車不小心跌倒,失血過多,結果老松就去捐血。經過這件事後,讓這兩個社區恢復和諧的樣子。
二、
內容賞析:
1.
我喜歡這本書裡的老松,因為他不但關心居民,也很關心社區周遭的事物,真是一位有愛心的里長。
2. 我覺得印象最深刻的是,老陳騎腳踏車不小心跌倒的那一段,因為他的死對頭老松居然會會去捐血給他,真是令人感動!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,鄰里間才能和樂融融。
三、
終極頒獎:
如果要頒獎給這本書,我會頒發『最佳調解獎』他們因為鄰里之間意見不合而衝突不斷,但經過阿忠老師從中調解,讓他們可以和平相處,這就是他厲害的地方。
四、
延伸思考:
1. 讀完這本書後,讓我知道社區就像一個社會的縮影,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事情,要如何面對處理事情的方法與態度,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,因為有大家的互相幫助、相互體諒,社區就會安寧,社會也會更加和諧。
2.
我覺得阿靜是一位很堅強的人,因為他不會因為他沒有爸爸和媽媽,而感到孤獨失落,仍然努力向前、堅強勇敢,希望大家能像他學習。
五、分享佳句:
1.他伸手一拉,「刷!刷!」厚厚的窗簾往兩邊靠攏,清晨的微光立刻照進屋子裡。
2.青蛙奄奄一息,漂在水面上,過了一會兒才緩慢的游走,躲到爛葉堆裡。
3.綠綠的水池裡,常常可以看到兩、三隻可愛的小青蛙在石頭上跳來跳去。
4.溫暖的陽光展露笑容 。
5.他走出公園,低著頭,皺著眉往回家的方向走。
6.刺眼的陽光鑽過窗戶,晒在小杰的臉上,小杰突然想起里長爸爸要去拜票。
《作者:馮采翎》
一●相關書訊:
本書作者在昔日恩師生命的最後幾個月,每個星期二到老師家看他。這位誨人不倦的老師墨瑞‧史瓦茲,面對死亡一步一步逼近,墨瑞誠實的看見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、脆弱與哀傷,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,但是他擺脫這些情緒的束縛,展現出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安靜,並且帶著幽默感。也許你和作者一樣,年輕時曾遇到過這麼一個人,他比你年長,有耐心又有智慧,懂的你年輕徬徨的心,教導你為人處世之道。作者再這樣的時刻與老師重聚,上了最後的一門課,一門學著如何活在世上、如何對待死亡的課。
本書作者在昔日恩師生命的最後幾個月,每個星期二到老師家看他。這位誨人不倦的老師墨瑞‧史瓦茲,面對死亡一步一步逼近,墨瑞誠實的看見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、脆弱與哀傷,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,但是他擺脫這些情緒的束縛,展現出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安靜,並且帶著幽默感。也許你和作者一樣,年輕時曾遇到過這麼一個人,他比你年長,有耐心又有智慧,懂的你年輕徬徨的心,教導你為人處世之道。作者再這樣的時刻與老師重聚,上了最後的一門課,一門學著如何活在世上、如何對待死亡的課。
二●內容摘錄:
「你知道我怎麼解讀這情況?這些人都是渴望為人所愛,才拿這些東西作替代。他們擁抱物質,以為這樣自己就獲得擁抱,但這樣做沒有用。物質的東西永遠無法取代愛,或是溫柔,或是親切,或是同胞手足之感」「金錢無法替代溫柔,權力也無法替代溫柔。我做在這裡,離死不遠,可以坦白告訴你,當你最需要溫柔的時候,不論你有多少的金錢或權力,都無法給你那種感覺。」
三●我的感想:
看完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這本書之後,真的會對生命有了一些啟發及想法。作者用很樸實的句子完成,它沒有艱澀難懂的文字,十分的淺顯易懂,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意義,卻是墨瑞教授畢生的精華、經驗,是需要用心去體會的,每一字、每一句都像是再與你的心靈溝通,暢談生命及死亡。
作者在大學畢業之後,進入了社會的浮沉,在滅亡的理想與現實的人聲中掙扎著,直到後來,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又遇到了大學的教授墨瑞‧史瓦茲,然而,墨瑞的生命卻已經被判了死刑!在生命中所剩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裡,他們又一對一的上了14堂在星期二的課。墨瑞在這最後14堂課中,闡述了好多好多人生的智慧,面對死亡的態度。
死亡,多麼矛盾的一個話題,感覺既遙遠但是卻無時無刻的圍繞在我們的身邊,或許在我們這個年紀,談論到死亡,感覺上還很漫長,還又一段長長的路需要去經歷,但是我們在哪天會死去誰知道呢?或許會來的讓你措手不及,讓你不得不去面對,然而,這是遲早都要面對的問題。我們並沒有選擇的權力,所有的生物都一樣,就算在怎麼害怕死亡,最終,還是被迫接受它;我們能選擇的,僅僅是面對死亡的態度罷了。在書中,墨瑞教授說:「學會死亡,你就學會活著。」要明白這其中的意義或許需要一段時間,我想,墨瑞教授想表達的意思,在你還活著的時候,應該要很深刻的感受你自己活著,用盡你的心去感受、去享受這一切,不單單只是身體上的感覺,而是心靈上的體會,領悟人生。
生與死之間在於是否真正活過吧!「生命是一連串的來回拉鋸。」我們每天在盲目的跟從,有時候甚至不了解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,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,腦袋沒有在思考,心沒有感受這世界,有些人行屍走肉的,生活完全沒有目標,不然就是所追尋目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,像是在為別人而生活。書中裡的一句話:「生命中最要緊的事,是學會付出愛,以及接受愛,我們都以為自己不值得愛,我們以為若是接受了愛,愛會變得軟弱。」我們應該要試著使自己放開我們的心,學會付出愛,勇敢的接受愛。
這本書中,我也學到了,要努力的活在當下,把握每一分每一秒跟你在一起的人、事、物,畢竟時間是不等人的!所有的一切都在往前走,不要自己停留在原地,或許我們也要抱持著向前看的態度來面對人生吧!因為死亡是每個人都必經的過程,提心吊膽的害怕及煩惱死亡也於事無補,不如轉換個態度,更積極的去利用所剩的歲月。
墨瑞教授最初其實也是害怕的,孤寂的,但最終他學會了死亡,所以他學會了活著,像煙火一樣,在生命的最後綻放炫麗的色彩!
《作者:蔡得倫》
書 名: 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 作者: 林蔭庭
出版社:天下文化
書本類別:人物傳記
閱讀指數: 閱讀日期2014/11/01-2013/11/13
一、 掌握要意
1. 主要角色:許芳宜是個職業舞者。她來自宜蘭鄉下一個小村子。小學四年級開始接觸舞蹈後,立即對跳舞產生了莫大的興趣,並投入了所有的心血學習它。這股熱情不曾減退。多年後的今天,她依然保有這份單純的熱愛。舞蹈讓許芳宜的人生變得不同,也讓她和世界不一樣。
2. 內容大意:這本書是在述說許芳宜的舞蹈人生。從小害羞的她,碰上舞蹈後,開始對自己有了信心。唯有在舞台上,許芳宜才能脫下所有的武裝,留下最純真的自己。在舞台上,她不再是普普通通,毫不出眾的許芳宜,而變成一個充滿自信心的角色。許芳宜總是努力不懈而堅強獨立。從小時候自己騎腳踏車到舞蹈教室,到考上舞蹈學院離家住校,到後來甚至獨自前往美國紐約完成夢想,這些都證明她不怕吃苦,只怕不跳舞的向上態度。許芳宜今天的成就不是偶然的,而是多年努力後的收穫。
二、 賞析情節
1. 我最喜歡的角色是許芳宜的父親。他雖然開始時,一直不贊成許芳宜跳舞,但看到女兒對舞蹈那麼喜歡,爸爸還是十分支持她。當許芳宜和爸爸抱怨跳舞很累的時候,他給了女兒最大的鼓舞,讓她明白自己還有一個家,而家,永遠是最溫暖的地方!
2. 書中最令我難以忘記的地方是許芳宜受傷的那一段描述。那時候,她正在準備舞團的一場重要的演出,擔任要角的她,卻在排練時受了傷!她知道自己無法如期演出了,但在養傷期間,她還是天天想著跳舞的事。復原後,她再度勇敢爬起,繼續為夢想而跳舞。受傷並沒有讓她害怕跳舞,反而讓她更有決心要舞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!
3. 讀了這本書,我了解到追求夢想要付諸行動,不能只是『想』夢,要實際去完成它。完成夢想所要付出的代價有時非常高。許芳宜不但在身體上要吃許多苦才能跳出優美的舞,她還要有堅強的意志力,不怕受挫折、受打擊,並要承受失敗的痛苦。唯有如此,才能嘗到實現夢想的甜美。
4. 我最喜歡這本書中的一句話是許芳宜說的:「藉由跳舞的過程,我漸漸喜歡自己,找到自己是誰,也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。」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到一個能讓自己如此喜愛的事,並且讓自己在做這件事時,能發光發熱。
5. 延伸思考
我覺得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就『皇天不負苦心人』。只要肯下工夫,持續做一件事情,總有一天會有所回報。我們不要怕吃苦,更要肯吃苦。許芳宜之所以和世界不一樣,不只是因為她是位成功、著名的舞蹈家,而是因為她願意為自己的夢想而作一些一般人不願意做的犧牲。
沒有留言 :
張貼留言